如果身邊有玩吉他的友人,八成可以在他們身上找到一小台電子產品,上面有指針、有數字,仔細看,上面的數字大概都標示有440Hz或是442Hz的選項,這就是所謂的調音器。吉他是很容易因為碰撞或其他外力而導致走音的樂器(它的調音弦鈕是外露的),所以可以發現吉他手們演奏前的第一個動作,往往就是先轉轉琴頭上的弦鈕來調音~
“老師,我唱歌老是被大家說音不準,可以也買台調音器調一調嘛?”一個寶貝學生充滿無辜的眼神這樣問,那麼今天咱們就好好來解決關於唱歌音準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唱歌的時候發出一個正確音準的順序 :
1. 耳朵先聽到一個音(音高)或是一段背景音樂(但這裡暫不討論調性與和聲產生的問題)
2. 耳朵藉由聽神經將聽到的音(音高)或音樂傳達進腦袋分析與記憶
3. 由腦袋做出辨認與判斷後,發出指令給發聲器官(聲帶)去動作,來發出想唱的目標音
4. 接著,聲帶發出的音又再透過耳朵回傳進腦袋,由腦袋判斷這個發出的音是否有順利唱到它該有的音準目標
5. 如果沒有,一旦聽到發出的音是不準的,腦袋可以馬上做出修正的指令,修正聲帶的動作以唱到目標音高
這一連串的聯結動作中,只要有一個步驟發生失誤,就會產生走音了,而所謂五音不全或常常走音的人往往是在<耳朵到腦袋>這個環節出了問題。所謂的<聽>不能只是 “hear”而已,必須要求自己做到“ listen”,多集中注意力放在<聽>上面,把<先將耳朵打開,再開始唱歌>的觀念建立起來~(註一)
註一: 可以發現許多有經驗的歌手在舞台上非常講究所謂的<監聽設備-monitor>,不管是要求音控師反覆調整監聽喇叭的位置、音量,還是花大錢自備等級高檔的監聽耳機,都可以知道<聽>這件事在唱歌時關乎成敗的重要性~
耳朵聽到一個聲音之後,這聲音的各項資料便傳達進腦袋記錄下來,除了音高外,還有好幾項要素,例如音量、音色、向位等等,都同時間被大腦考慮進去;舉個例,許多第一次使用鋼琴練習唱音階的人都有類似經驗:在鋼琴上彈出的音和自己唱出的聲音好像兩碼子事,怎麼調整都無法對上;還有一種情況是:找遍了鋼琴上從左到右這88個鍵的音,就是找不到自己發出的那個音高…這就是因為大腦得同時考慮<音高>、<音色>、<音量>、<向位>等等造成了混亂,無法一下子把目標鎖定在<音高>上,然而只要一旦熟悉了鋼琴聲音和自己聲音的差別,很快就可以找到對應的音高了。所以在腦袋的資料庫裡,除了音高外,對於器樂或人聲的各項資料庫如果也能夠被建立,就能利用對聲音的熟悉感來幫助自己快速判斷出正確的音高,故 <反覆聆聽>、<多聽>、<用心聽>絕對是有很大幫助的。
接下來,腦袋發出指令後,聲帶發出我們要它發出的目標音高,當聲帶震動發出了音高,透過耳朵再把自己發出的聲音傳回腦袋裡判斷音高是否正確無誤,需不需要修正(註二),此時如果我們懂得利用<音階的視覺化>,對唱準音高將會有很大的幫助(關於音階視覺化帶來的心理障礙在此先擱置)。
註二: 有些人唱歌的時候是習慣用<修正>的方式去調整音準,就是先唱出聲音再說,然後很快依照背景音樂修正音高,通常是以滑音方式,將音滑到準,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唱歌曲第一句的第一個字。
我們先把音階丟進五線譜裡,你會看到低的音到高的音是由下方往上方排列,練習唱音階由低到高的時候,同時擺出一階一階由低到高的手勢,讓音高有個具體明確的大約位置可以參考,當我們唱高低起伏旋律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手勢比出高低起伏來加強音準。
1939年,國際標準協會在英國倫敦舉行過一個國際會議,訂定了440Hz(每秒震動440次)=A(唱名為La),當做國際標準音,而880Hz為高八度的A、220Hz為低八度的A,每個八度的間距內¸我們放進12個音,這12個音的每個距離我們稱為一個<半音>。
頻率,單位為赫茲 (括號內為半音程,0為中央C) |
||||||||||
八度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C |
16.352 (−48) |
32.703 (−36) |
65.406 (−24) |
130.81 (−12) |
261.63 (0) |
523.25 (+12) |
1046.5 (+24) |
2093.0 (+36) |
4186.0 (+48) |
8372.0 (+60) |
C♯/D♭ |
17.324 (−47) |
34.648 (−35) |
69.296 (−23) |
138.59 (−11) |
277.18 (+1) |
554.37 (+13) |
1108.7 (+25) |
2217.5 (+37) |
4434.9 (+49) |
8869.8 (+61) |
D |
18.354 (−46) |
36.708 (−34) |
73.416 (−22) |
146.83 (−10) |
293.66 (+2) |
587.33 (+14) |
1174.7 (+26) |
2349.3 (+38) |
4698.6 (+50) |
9397.3 (+62) |
D♯/E♭ |
19.445 (−45) |
38.891 (−33) |
77.782 (−21) |
155.56 (−9) |
311.13 (+3) |
622.25 (+15) |
1244.5 (+27) |
2489.0 (+39) |
4978.0 (+51) |
9956.1 (+63) |
E |
20.602 (−44) |
41.203 (−32) |
82.407 (−20) |
164.81 (−8) |
329.63 (+4) |
659.26 (+16) |
1318.5 (+28) |
2637.0 (+40) |
5274.0 (+52) |
10548 (+64) |
F |
21.827 (−43) |
43.654 (−31) |
87.307 (−19) |
174.61 (−7) |
349.23 (+5) |
698.46 (+17) |
1396.9 (+29) |
2793.8 (+41) |
5587.7 (+53) |
11175 (+65) |
F♯/G♭ |
23.125 (−42) |
46.249 (−30) |
92.499 (−18) |
185.00 (−6) |
369.99 (+6) |
739.99 (+18) |
1480.0 (+30) |
2960.0 (+42) |
5919.9 (+54) |
11840 (+66) |
G |
24.500 (−41) |
48.999 (−29) |
97.999 (−17) |
196.00 (−5) |
392.00 (+7) |
783.99 (+19) |
1568.0 (+31) |
3136.0 (+43) |
6271.9 (+55) |
12544 (+67) |
G♯/A♭ |
25.957 (−40) |
51.913 (−28) |
103.83 (−16) |
207.65 (−4) |
415.30 (+8) |
830.61 (+20) |
1661.2 (+32) |
3322.4 (+44) |
6644.9 (+56) |
13290 (+68) |
A |
27.500 (−39) |
55.000 (−27) |
110.00 (−15) |
220.00 (−3) |
440.00 (+9) |
880.00 (+21) |
1760.0 (+33) |
3520.0 (+45) |
7040.0 (+57) |
14080 (+69) |
A♯/B♭ |
29.135 (−38) |
58.270 (−26) |
116.54 (−14) |
233.08 (−2) |
466.16 (+10) |
932.33 (+22) |
1864.7 (+34) |
3729.3 (+46) |
7458.6 (+58) |
14917 (+70) |
B |
30.868 (−37) |
61.735 (−25) |
123.47 (−13) |
246.94 (−1) |
493.88 (+11) |
987.77 (+23) |
1975.5 (+35) |
3951.1 (+47) |
7902.1 (+59) |
15804 (+71) |
所以當我們耳朵把自己唱的聲音也送回到大腦,和稍早已經或仍持續進入腦中的鋼琴音高比較後如果發現差異,便可以依據此頻率高低標準,來判斷出音的偏低或偏高,然後做出修正,往目標音去靠近。當我們對音高有一定的具體意象與瞭解後,加上透過反覆練習累積這個判斷與修正的經驗,距離把音唱準就又前進了一大步。 當然,對這一個耳、腦、聲帶聯結運作的經驗愈熟悉,愈有可能一次就唱到想要的音高,腦袋也就不必做出修正了。
最後要提到的是<氣流的控制能力>。發聲器官能否完美達成大腦交付<唱準>的任務,跟氣流的穩定是絕對相關的,當然也需要經驗的累積與反覆的練習;在唱歌的時候保持平穩的氣流,持續把音維持在<準>的位置,非得透過辛勤的呼吸訓練才有辦法做到,不能只是瞭解原理或認識音階而已,實際的花時間下去練唱,才能夠把音唱不準的問題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