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re mi.jpg   

 

 

       

 “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當大家用眼睛看到這一串字的時候,是不是心裡已經有旋律跑出來了,甚至嘴也微微跟著哼唱出這個音階呢? 是不是腦袋也自然的浮現一個階梯,不由自主的從Do開始依序把Re  Mi  Fa  Sol…往階梯上堆高呢? 音樂課的時候,老師應該都教過五線譜上豆芽菜的位置,低音畫在下方,高音畫在上方的原則,因此我們對音高產生了視覺化的印象,這個視覺感的建立對音準的判斷是有一定幫助的,卻往往為我們唱歌的時候(通常是唱高音)帶來某種程度的預設立場與壓力,產生發聲上的阻礙。

在還沒有好好認識發聲器官作用的原理時,的確不易明白唱出<音高>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多數人常以為音之所以能往高處唱是喉部肌肉在控制拉動,並且唱愈高理所當然要愈用力,甚至音唱到愈高,頭(或身體方向)愈往上抬(受到視覺化的影響),而實際上若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唱歌¸ 往往音一高就會遇到很多典型的難題¸ 例如嗓子很快就啞了或是高音部分變得又扁又尖而且容易破音。

up.png  

其實發出<音高>所需要的條件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很多,尤其是很多肌肉動作根本就是多餘的。我們以管樂器的<吹嘴>來解釋,就可以了解到<音高>在移動的時候其實大部分的肌肉動作都是可以省下的: 我們可以用手握著脖子依照音階唱個字,例如”啊” ,感覺喉結是不是音愈高就愈往上抬; 接下來用心感覺舌頭的狀況,在音階往上的過程中,舌頭是不是有跟著抬高或是變緊繃的感覺(通常是舌根); 另外整體感覺一下整個口腔內的狀況是不是也有隨音高移動而變動著….。如果把人體看做一個管樂器,而<喉部>就是這個樂器的<吹嘴>,所以以上的情況若有任何一個發生,都表示這個樂器的吹嘴隨著音高其實一直都在變形,甚至可以說這樂器在<音高>移動的時候在不停切換吹嘴,那麼顯然這就不是一個穩定的樂器,也不是個有效率的發聲方式。

<吹嘴>之所以會變形,正是因為喉部肌肉或咬字器官去幫忙聲帶發出想唱到的音高,導致聲帶被拉扯歪斜,其實,聲帶只需要靠著氣流的強弱自然就能發出音高,並不需要外力來作用。所以如果能夠維持人體樂器的”吹嘴形狀”,也就是KEEP住”喉部的狀態”來唱歌,就會是最無負擔也是最省力的發聲方式。

然而,如何能夠馴服在<音高>移動時那個不安分的喉部肌肉呢,那就是要把高低視覺化的音階經驗先擱一邊。一般人唱歌隨著音唱愈高,心裡就愈怕,感覺音一直往上走就也非得要用力把音給推擠上去才行,此時喉部肌肉自然就得出動去拉扯聲帶,<吹嘴>也就變形了。所以我們可以試著把音階想平,不管音階由低到高,由高到低,都是一路 ”往前” 而非 ”往上”或 ”往下”,如此一來可以減低喉部肌肉想透過扯嗓幫忙讓高音上去的慣性,並且小心的監控自己<吹嘴>/ <喉部>(包括喉結,舌根,口腔內狀態等等),完全保持在同一個狀態發聲,不會因為音高改變而有任何改變; 如此反覆練習之後,我們的聲帶將可以獲得完全的自由,已經省下多餘肌肉力量的嗓子則會續航力十足而不易勞累,我們整個人將蛻變成為一個非常有效率的樂器。

down.png  

forward.png  

 

 

 

 

 

 

 

  








yo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