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愛唱歌的人來說,能將自己的聲音藉由唱片錄音讓大家聽到,不外乎是很多熱愛歌唱表演者的夢想。擁有一個好聲音,當然就該讓更多人聽到,一個好聲音很多時候能給人安慰,給人夢想,給人啓發。曾靜玟的首張專輯”嗨!靜玟”是一個不錯的初次見面之作。她的聲音有如來自高山上未經過濾的山泉水,雖然殘留著雜質,但卻天然甘甜。這樣的聲音聽的出來並沒有經過專業的技術教學。同時也聽的出來雖然未經訓練,但她很有歌唱天份,對聲音使用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現階段她擁有一副年輕好聽的音色,但控制方式尚未成熟,很多地方使用了喉嚨的力氣演唱。若是在未來可以徹底掌握各種發聲的方式,想必成就一定不僅如此,演唱事業亦能持續長久。整張專輯聽下來,會發現在Ab3以下的音域是她的穩定區塊,Ab3以上至C#4的音域,音量會隨著音高越來越大;音色越來越緊,而C#3以上的音域是她最不穩定的區塊,應用特定的母音才能發出紮實的聲音,否則音色會變虛(俗稱的假音)。比較容易聽出這些問題的是專輯裡的”姆姆“以及”前男友”這兩首歌。
筆者認為整張專輯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企劃以及選歌的方向。由於為了打出一張安全牌,專集裡的氣氛又是一個五味雜陳,什麼氣氛都有。這也是現階段所謂主流華語唱片很常見的現象。一張專輯裡一下清新;一下淘氣;一下耍酷;一下又要很嬌柔...。從唱片公司企劃的立場看,這樣的做法可以分散風險,不至於因為主軸定位錯誤,導致整張專輯失敗(所以與其因為主軸的設定錯誤而失敗,倒不如沒有明顯的主軸?!)。但從消費者的立場看,如果一個新人沒有一個清楚的性格記憶點進而跟消費者產生自我敘事上共鳴,很難讓消費者產生購買的慾望,頂多就是下載下來聽聽就算了。通常,觀眾需藉由對於”人”的強烈認同,進而產生購買相關產品的消費行為,而專輯唱片就是相關產品其中的一種形式。
若是把兩方的立場擺在一起,問題就是:要做安全的”唱片”還是要做有特質的”藝人”??“嗨!靜玟”這張專輯所有的歌裡,最能讓筆者把曾靜雯這個“人”與許多線上藝人做出區隔的是”拉拉拉山”,“姆姆”跟”你怎麼看我“這三首歌。”拉拉拉山”以及“姆姆”這兩首歌都有著一種原始的草根性;”你怎麼看我“這首歌敘述著她成為藝人後的生活轉折。這三首歌曲都跟她的年紀,以及生活背景有直接的關聯,於是演唱時的情緒鋪陳也較自然,真實,聽起來有說服力。
而專輯裡剩下的曲目(除”I Like Shopping” &“一起唱著歌”)都是華語唱片一向不會缺少的悲情歌,主打歌”不快樂”以及”前男友”甚至專輯裡收錄曾靜玟獨立創作的”1119”,“別說我不懂”以及”路”也都是走悲情路線。說實話這些歌曲由誰來唱,給人的感覺應該都不會差太遠。又是回到”我很愛你...你不要我...你跟我之間很多問題...等等等”這些老掉牙的故事。唱片公司如果是想要用這些悲情歌曲來塑造一個“Star”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為我們真的已經有太多這樣類型的歌了,再多的悲情歌只會讓所謂的”Star”變得一般,這些歌曲並不能讓我對曾靜玟這個”新人”產生什麼深刻的印象,頂多只會覺得”又有一個唱的不錯的新人“。
整張專輯的演唱,雖然沒有完美的發聲技術作為基礎,但唱腔不做作,並且保留了許多原住名獨特的咬字方式,呈現直白單純的風格,讓專輯聽起來舒服,自然,不油膩。但筆者還是很期待在未來這樣一個好的聲音能獲得更大的發揮。無論是在歌唱的技術層面或是在藝人的形象塑造上,都能更突顯出曾靜玟與眾不同的個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