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大文cover

 

TobiAG  Merry Christmas 聖誕快樂!華語新人王大文 前天剛推出了個人首張專輯「你好」,十首歌由自己譜曲,同專輯名稱一樣簡潔、誠懇但卻深刻,這樣簡樸的氣質以及溫暖的特性,向華語樂壇舉起手揮一揮,說一聲:「你好!」。


會注意到他的作品,主要是在電視節目間的歌曲宣傳片段,聽到了一個人在用「像中文又不像中文的」方式演唱,簡單的旋律和娓娓道來的陳述,搭配起來顯得相當特別。雖然近幾年來一直都有些人用咬字的方式,來作為自己增加曝光的方式,但短時間內這招似乎依然奏效,主要是王大文的這首「美麗」在簡單清楚的旋律下,樂句的線條相當地具有細節。其實不止這一首歌,重複地細聽你會發現一件特別的事,王大文在唱歌的時候下巴極少在活動,甚至是把下巴定住了,你能想像不動下巴把話說清楚嗎?這更讓我對這個人感到好奇。


一開始認為可能是因為成長背景以及第二語言的關係,但其實聽到了itunes上王大文曾經在美國發行的American Me 專輯,發現同樣的問題好像發生在英文咬字上。相當有趣地在處理母音上會有一套自己的習慣,到了稜稜角角的中文上面我們會聽得更明顯,究竟下巴不動對唱歌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NewsAttachment

一般來說,下巴的僵硬除了字咬的會不清楚(尤其子音),也會讓嘴唇的負擔變大,往往這樣的聲音空間會因為注意力的轉移,變得比較容易上抬,由於共振的區域偏向頭顱的前區,音色會偏尖扁。也就是說假如想要發出比較寬廣、比較厚的音色時,假使把下巴給侷限住,會有相當的難度。但特別的是,王大文的演唱中音高的邏輯依然建立在閉合上,(可參考「美麗」副歌部分的閉合控制)所以喉部的穩定度其實是蠻不錯的,這點的確是相當可取的。而關於子音母音與演唱的關係,除了傳達的清晰度之外,另外想提到的就是音量的控制。音量的變大或變小跟「空氣輸出的量」有關係,關於空氣的量你不需要「確切地知道」你需要給多少數字的量來增加音量,但你必須培養控制音量和空氣量的機制,來讓自己的身體和腦部能夠做連線,在需要的時候能依照身體記憶給予適當的操控。重要的是在增大音量時,很多人會忽略了我們需要專注於母音多過於子音上。

 

人類語言其實是為了溝通而創造的工具,就技術訓練而言,在歌唱中的咬字方式其實要是能夠考慮到發聲效率,對演唱者來說才是比較實際且重要的。因為說話的習慣,能發現台灣人在講中文時,其實會比實際需要上對子音給予更多的著重,相反的在西方語言概念中,著重在母音卻是比較常見的情況,優點是喉部能夠較為放鬆(當然跟發聲方式也有很大的關係)。另外子音比較像是一個動作的概念,比如”w”其實發於兩個嘴唇輕抿,而 ”n”發於舌尖由硬齶放下的過程。這就是為何其實在放大音量的時候,我們必須著重在母音上,除了基於聲音本身控制的出發點外,也才能避免造成噴mic的情況不斷地發生。

 

 

宣傳照片 (2)

 

 

 


除了咬字方式外,王大文的演唱中有太多東西像是給很滿的臉部表情、固定頻率的抖音、固定層層堆疊使用的pad式和聲,強調時固定方式的裝飾音,造就了一幅幅很妙的畫作。另外還能讓王大文與眾多男歌手不一樣的地方,是歌曲訂的key,其實與市場比起來中音微偏高,除了能不失專輯中歌曲需要帶來的溫暖特質之外,更也能讓自己在音色上作很舒服的呈現,是十分明智的選擇。

整體來說,王大文的角色像是華語樂壇中,看似平凡卻在慢慢散發獨特魅力的鄰家男孩。作品聽來不複雜且容易讓人反覆回味,專輯中正面的歌曲數量也算是市場中偏高的,作品鮮明能夠從眾多發行的作品中跳出,而這樣的聲音會刮起一股小旋風應該不會太意外,至少在當今這個新歌輩出的浪潮中,還能不斷發現一些新樂趣。

 

 

推薦歌曲:

 

你好

 

 

有什麼意義

 


美麗

 

 

shoes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