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trument  

TobiAG 拷貝  陸續續教了幾年的唱歌,我遇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需求,但除了想滿足自己平時閒暇之餘的哼哼唱唱之外,更多人的心中其實都蘊含著表演的慾望。有些人可能會害羞著放在心裏,有些人則是會明白地述說著他們對於歌唱的渴望及目標。但我常常都會問,在你(妳)充實歌唱這件事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也去學一個簡單的樂器? 很多人這時候會先退三步,心裡想著:我只是想學唱歌而已,跟學樂器有什麼關係嗎?的確,「術業有專攻」,能把樂器彈得很棒的人不見得一定能把歌唱好,但是許許多多能在台上把歌唱好的人,多少都具備一些基礎的樂器能力。

◎其它參考影片:
Brian McKnight - Back at One
蔡健雅 - 達爾文
A Lin 失戀無罪

 

 

pic1  
1. 音準
首先第一個是「音準」。很多人都聽過某某某有「絕對音感」,給他一個音,他可以立馬分辨出那是鋼琴上的誰誰誰,好像有點通靈意味。但實際上這個「絕對音感」在演唱上的實際用途實在少之又少,我們要知道音唱的準不準其實有兩個重大關鍵。一個就是發聲的效率,而另一個則是對音程的了解,音程也就是音與音之間的距離。假如你國小國中音樂課有稍微聽一下老師跟你說什麼,知道也認識 do-re-mi------do 這八個音,那你應該就對音程會有一定的認知。百分之八十唱不準的人,哦不對,是百分之九十五會把音唱不準都是因為前者,也就是發聲效率上面的問題。再來的問題可能就是你對音和音的間距,也就是距離的概念不是很清楚,造成我要a你卻給我b這樣的糗事發生。最後那個極極極極少數的才是真正的音痴。
當你接觸了樂器,無論它的音準是否一開始是被固定住的(弦樂器),你都很有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演奏時,增加對於音與音之間的靈敏度。當你越來越熟悉他們當中的關係,你甚至不用彈奏,就能在腦海中拼織出延續下去的音高。有趣的是,你會發現有彈過樂器的人都會有個默默記旋律的習慣,那就是無論有沒有發出聲音,都會在腦海中用默唱的方式走過一遍。而相反的很多對音高概念不熟悉不習慣的人,反而是要唱出聲音,再去推算出是要高一點還是低一點?,但沒有一次是能夠完全準確的。所以學習樂器,只會讓你對音準,音程的概念越來越熟悉,在發聲效率妥當的情況之下,走音的情況就會變得比較少發生囉。

 

pic2  
2. 律動
很多演唱人,尤其愛參加歌唱比賽的,在演唱歌曲時最在意的就是音準。這樣的觀念其實沒有錯,沒有音準哪來的旋律?沒有旋律哪來的歌曲?但偏偏歌唱這件事情除了音準,還有很多東西容易被大部份人遺忘掉,那就是律動及節奏。節奏不光只是不斷重複的 1-2-3-4 ,更重要的是整體的律動性。大家剛開始一定有過把快歌唱成慢歌的經驗,或者即使音準技術到位了,唱起來就是沒原唱這麼動聽。

 

其它參考影片:
Jason Mraz -I'm Yours
李宗盛-山丘 
Jason Mraz - Love Someone 


原因就是這個不斷重複的韻律感也就是:律動,有著多變的型態,所以假如你聆聽的音樂風格較單一,可能就會對於不同的律動型態不習慣,當然演唱上的變化或者流暢度就會受到侷限。這個部分不只很多學習樂器的人,甚至是跳舞的人應該蠻感同身受的,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多聽,多接觸,多練習。所以你說,只會唱,絕對是不夠的。

 

 pic3

3. 樂理
音樂當中有人打鼓,有人彈吉他,有人彈鍵盤、bass,有人唱歌。他們可以融合在一塊,和諧地編織成一塊,絕對是因為有著共同的語言,就是我們俗稱的樂理。樂理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東西像是我們剛剛提過的音程、拍子、調性...等,是一門大學問。對於歌手來說,升了一個key你該唱什麼音高,beyoncé 轉音的時候該怎麼轉,什麼地方大家該下重音,合音待會該怎麼合...這些東西絕對不會只是憑感覺,當中都有它的道理存在。專業的樂手在調整細節的時候,也都是靠著這個共通的語言來溝通。所以,身為演唱者的你,可能不需要知道吞下太多太深奧的樂理,但基礎的樂理絕對在演唱上是必備的,在學習樂器時,也是必備的學習項目之一。

 

 

 pic4

4. 創作能力
寫歌的人都是從喜歡聽歌、喜歡唱歌、喜歡彈樂器開始的。當我們接觸音樂,其實也開始培養我們對於音樂及文字的欣賞能力,其中包括了唱歌,寫歌,寫詞。而當我們開始演唱音樂的時候,則是從單純聆聽的世界開始轉變為踐行音樂這件事。對於歌唱這件事的使命感以及責任感會有所改變,你會從「聽起來好聽」,開始去想「怎麼讓它呈現」或「要如何把他唱好」。所以學樂器的同時,會讓你對唱歌這件事情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認知,你的視野會從單純一件事必須變得更寬廣、選擇考量則是更成熟、更全面。而當你對於音準有了掌控、更具有了音樂性及樂理知識,其實就具備了基礎創作的工具了。這樣的創造能力除了創造歌曲,更是可以讓你創造屬於你自己風格的演唱。所以說欣賞、演唱甚至到創作雖然是以不同的角度在體會音樂,但最終要是能夠讓三個層面的境界相融,我想除了可以在音樂中找到不同的生命力及樂趣外,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一件事。

其它參考影片:

李榮浩 - 笑忘書
金曲獎頒獎典禮表演 - A-Lin

 

 

pic5  

5. 音樂性及音樂鑑賞能力
語言有語感,做麵包有手感,音樂當然有「音樂性」。音樂性的培養匯集了剛剛上述所提及的,從音準、樂理知識到律動...等。換句話說,學習樂器及歌唱就是在開啟一個人對於音樂的感受及鑑賞能力,這當中都是相輔相成的,當你的音樂性漸趨成熟,你就懂得在更對的時機,做對的事情。同樣的角度看歌唱,同樣一首歌曲,跟著數個樂器甚至是伴唱帶(kala)一起呈現時,假如你都只是在唱你自己的,而沒有開啟與其他樂器或者音樂溝通的橋樑,除了會感到格格不入外,更會讓人覺得1+1<2。這也是許多沒有接觸過「活樂器」演唱者,常常遇到的問題。造成表現上容易沒把握,甚至很彆扭,也很難發揮。所以說樂器的學習帶出的音樂性,其實是讓歌唱上更完整的一把鑰匙,他讓音樂活了起來,而不只是死死、規規矩矩的失去可塑性。所以調整好心態,不妨快試著去找尋你有興趣的樂器吧,無論是吉他或者鋼琴,鼓或者小提琴都好,開始探索接觸然後試著培養出感情,他們不僅會讓你在音樂上視野更寬廣,也能豐富你的日常生活,更可以使你的演唱,帶出不一樣的魅力。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