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utstanding  

 

府鑫郵票 顏色偏黃版 正確版樣的一首歌,每個人唱出來的感覺也都不盡相同─這是最近跟朋友去唱歌得到的感想。

個人覺得這跟每個人給一首歌畫重點的喜好有莫大的關係。我會把這些重點想成是歌手特別要表達的地方,姑且把它稱做記憶點好了。當然聽眾聽到的記憶點越多,就對該歌手越深刻。所以與其讓聽眾找記憶點,不如我們歌者就先幫聽眾把重點畫好。以下有四個是我覺得滿容易讓聽眾抓到記憶點的方法。

 

pic1

1.主、副情緒比對

雖然現在流行音樂大部分都把情緒一起寫進旋律裡頭,所以每個人能給它的生命力其實也不過大同小異,但如果先省去掉那些高潮的部分,其實每一首歌可以找的記憶點倒還是挺多的。而可以真正找到那些不是一般人常識下的高潮部分的記憶點,才能真正抓住別人的耳朵。這樣說有點抝口,換個說法,有絕大部分的歌曲都會把關鍵的情緒寫在副歌的部分,衍生出一個非常強烈的主、副歌的概念,這也讓大部分K歌的朋友把歌曲也分成主、副來演唱,簡單來說就是主歌省著力氣唱,然後副歌用力唱。這種重點式唱法會讓歌曲有情緒但少了鋪張,所以前面所說的記憶點,其實就是想辦法鋪張主歌裡面對應歌詞與旋律的情緒 ,一旦你歌曲背後的事件/故事描述清楚了,再來發表你的情緒也不遲,而且聽者反而還會覺得副歌的情緒是有跡可循的。

 

pic2

2.轉化既定印象

還有一個方法可以讓聽眾產生記憶點,前面提到的就是尋找歌曲裡面本來就有的重點,但是其實還是有很多方法是可以跳脫出原唱的情緒的,這個方法就是〝改變歌曲的既定印象〞。別說常唱歌的人,常聽華語歌的人都會有一個感覺,就是負面能量的創作遠遠多過正面能量創作。所以不難發現很容易在一次的夜唱裡,唱悲歌的時間占滿後面剩餘的5小時。但是就算如此,只要好好觀察,你會發現就算原唱把歌唱得比較悲情,但是歌詞的本身其實並沒有這麼悲催。如果先拋開原有旋律的感受,重新獨立解讀歌詞的意思,可能就會帶給你不同的感覺,然後再依著這個感覺去進行詮釋,就可以跳脫出既定框架,也就會產生很不一樣的記憶點。例如說蘇打綠的〈我好想你〉,就可以作出這樣的效果:直接解讀歌詞就可以發現這首歌是可以把主軸拉到比較開朗的態度上的─畢竟想念一個人,不一定要都只有等待的痛苦,多多少少還是會想到比較溫暖的感覺,像是嚮往或是開朗的記憶之類的…大概是這種感覺。

 

pic3

3.缺陷合理化

雖然清楚知道要找一首歌裡面的記憶點,但是對於技術不好的人,往往要這麼做就會產生反效果,讓別人對於你的記憶都停留在技術不好(鼻音重或是變得很擠卡等等…)的印象中。那麼如果真的是技術沒有這麼好的人,其實可以想辦法把你技術的缺陷合理成對的情緒。比如說如果比較常用力推的人,那就想辦法把一首歌引導成一個比較憤怒或是比較有反叛態度的氛圍裡(九宮格左上的聲音偏向生氣一類的情緒);如果是鼻音重,那就想辦法把整個情緒拉到一個比較嗲聲嗲氣的可愛氛圍內,(九宮格正上的聲音偏向撒嬌)。當然要怎麼將技術缺陷合理化,就要想辦法慢慢地在主歌裡把故事引導到你要的方向(比照上例則為生氣/撒嬌)。這樣一來,聽者就會聽到完整的歌曲訊息,不會是產生一個突然技術不穩定的雜亂區域。

 

pic4

4.營造合理的不平均感

當然相對應的,也有一些是技術非常好的人,但是就是因為技術太好,你會覺得聽這人唱歌雖然是好聽的,但是就是略顯無聊。可能就是因為演唱得太工整,像可以預測一樣,對聽眾來說就會稍微變得了無生趣。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塊超級高級的牛排,餐廳主張原味最好吃,但卻還是附了醬料給你,你沾還是不沾?……我猜就算是一次,你還是會沾,因為如果我們的身體一直接收同一種資訊,是會容易適應(麻痺)的,讓你沾沾料的用意,就是要讓你接收的資訊(牛排的味道)變得不平均,你才會有〝雖然沾了很好吃,但是不沾就已經很好吃了〞的感覺。歌唱一樣可以利用這樣的感覺,比如說徐佳瑩在我是歌手裡翻唱的莉莉安,這首歌對她來說一定可以工工整整地用九宮格正中間的動作唱完,但她沒有,她時不時會在合理的情緒氛圍內聲門打開製造氣音,時不時會抬一下舌根給點鼻音,目的就跟那格沾醬一樣,要製造一個映襯主軸的不平均感,一旦有了,一樣會產生記憶點。

 

這些方法不外乎就是把整體的情緒變得合理。然後在合理的範圍內給予額外的聽覺刺激,這樣其實就容易被畫成重點並且記憶起來,在聽眾的耳裡,就會是動聽的演唱喔。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