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樣唱歌一定學不好  

 

府鑫郵票 顏色偏黃版 正確版 經,我一直以為自己發出來的聲音始終都會是天生或是必須由自己不斷練習才能改變,不過很顯然的,歌唱是可以靠他人或是其他的方法來調整以及學習的。
大部分的才藝學習都跟練習一項運動一樣需要反覆地讓肌肉去記憶一些公式化的動作,進而做一些調動或是增減,並且協調各種肌肉的運動過程,最後吸收相應的理念或是實例來增加做這些動作的確定感,之後練習才容易得以反覆,成效才會一天一天地堆疊。
不過現在有很多學習者不喜歡冗長的學習過程,只樂於享受甜美的結果。所以有一部份的學習者在第一時間得不到他們想要的答案─也就是他們認為是有效率的答案時,就會開始否定該位教學者。
拿打籃球來當做例子,在籃球裡最基礎的規則是:只要把球用腳以外的部位送進框裡面就會有分數。但是當我們真正去學習這項運動時,就會被教練的教導影響原有認知,開始被"運球時的手腕動作",或是投籃時"左手只是輔助"等這些觀念給左右,讓我們在學習的初期反而顯得笨拙,變得不會打籃球,但這並不表示這些籃球知識是錯誤的。

學習任何東西都是如此。更別說像是唱歌這種相較於其他才藝顯得日常,卻在練習時意外虛擬的技能。而學習歌唱原本就很難用言語一言蔽之,但是假設我們完全用以下這些方式學唱歌的話,唱歌這件事情將會是永遠學不會的。

 

 

620_1bc93772_7e89_4aa0_8962_2afc69fdb3bd_0

部位發聲法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很多人解惑的方式都是會把問題歸咎到沒有用到身體某個器官去演唱,導致聲音不夠完全。 可能會有人跟你說:唱歌要用你的肚子、你的額頭、你的丹田、你的腳趾…諸如此類的。但這些部位都不是發聲器官,它們有的是腔體空間,有的是肌群,卻沒有發聲的功能。那為什麼卻會有人說應該利用它們發聲呢?

正確來說,利用想要使用這些部位發聲的想法確實會讓我們的喉部,也就是讓人體為了要溝通而發出聲音的最直接管道產生變化。比如說最常見的用肚子唱歌,就是刻意利用橫膈膜肌維持向下伸展的力氣,去產生額外的憋氣感,同時利用橫膈膜的支撐送出大量且吐氣重心向下的氣流,與額外的憋氣感配合。但是我們把這些動作拆解開,就會發現其實就只是要大量且不影響喉嚨冷靜的氣流吹過靠攏的聲門,製造出空間正常、氣流順暢,跟說話一樣自然寬闊的聲音。所以只要聲門與氣流相當比例的配合,就會有利用肚子或丹田唱歌的感覺。你會發現,所謂的利用某某部位演唱,其實重點在於當我們想利用這些部位唱歌時,喉部會連帶做出特定動作。所以透過拆解動作,就更能把動作指令下得清晰明確,而不是單純只用近於空想的部位演唱法來提升自己的演唱能力。

 

67260ea7jw1dr2628fhsij  

共鳴演唱法

相同於部位演唱法,強調利用共鳴的轉移來提高演唱聲音品質也是相對模棱兩可的學習法。會產生共鳴是因為人的身體裡面有腔體空間,那麼當震動傳遞過這些空間,而空間內介質的頻率相同時就會有共鳴現象,但是空間不會平白無故地發出聲音,它必須要先讓腔體內的空氣柱有震動或是外來的空氣波動傳遞使它震動,才會出現共鳴現象,所以共鳴是被動下的產物,它會是聲音的最後一個環節,而且是附屬品。因此當別人跟我們說:「你要用胸腔共鳴來演唱會比較好聽」時,試問,要怎麼做?用手掌敲擊胸口以製造上半身的震動,進而讓胸內腔體的空氣產生震動,以達到胸腔共鳴的效果嗎…可以嘗試但是我不建議。

這樣的演唱學習問題一樣都是來自於不明確的指令,其實我們想做出某個共鳴比較強烈的聲音時,要在乎的是發出聲音前的喉部動作以及傳達聲音波動的路徑。假設我們想要做出比較胸腔共鳴的聲音,我們可以利用聲門貼近,然後穩定的空氣通過夾於聲門之間的聲帶,使兩片聲帶拍打比較完全,震動聲響會比較大,聲音聽起來會比較沉,會像由身體中段處,也就是由胸腔傳遞出去的感覺。如果單純的只是想要硬撐去製造胸腔共鳴的話,那通常只會讓我們的喉嚨緊縮,身體重心向上,反而離想要的胸腔共鳴越來越遠。

 

 

14115XB34F-433R  

公式演唱法

再來就是公式演唱法,通常想要參加比賽的人會希望教學者直接給他們一個最可能贏得比賽的公式,而這樣學習的模式其實會是教學者覺得怎麼唱能夠贏得比賽、能夠迎合比賽評審口味或是比較討大眾喜愛的聲音,但並不通用,而且不一定好聽。舉例來說歌者想要唱出一個不確定或不安的情緒,為了能加快學習,教學者就會跟你說某個地方小聲、氣音一點,然後加上快速的抖音來製造不安的氛圍。這確實是速成的方式,卻不是每個地方都適用,也容易使學習的人覺得茫然,就像國小的時候老師宣布黑板上寫的筆記會考,學生再把它抄下來死背,但只單純是為了應考。如果沒有加以解釋動作與情緒的關係,便不知道其中摻雜了程度也就是動作強弱上的問題,永遠只能做出一種特定的不安感,因為公式就是長那樣。

所以與其用公式去死背,不如從溝通的層面開始著手。我們可以先用演戲的方式讀過歌詞段落,然後開始思考適合情緒以及程度,以便了解當我們在說話的情況下,針對該歌曲的特定情形需要用到什麼樣的喉部動作才能做到不安的感覺─可能會需要抬高喉頭,同時聲門打開的動作,然後讓零散的氣流通過。隨後針對戲份的起伏調整動作程度,再用一樣的動作以及相對應的空氣量(音量),放入旋律內,以營造出所要的特定不安感。如此一來學習者才會了解箇中道理,才能自行調整每次演出自己能掌控的氛圍,而不是抓著公式卻不知如何使用。

 

所以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喉部動作的解析都會是歌唱學習裡最直接的一環。透過了解動作,我們可以把比較難以捉摸的部位感覺、共鳴移動以及情感傳遞變得比較理性,簡單來說就是讓它物理化,不會讓這項學習這麼天馬行空,同時讓自己給肌肉下達指令時能夠更加的簡單明確,喉嚨的動態才得以協調,也比較能夠明瞭自己正在做什麼,這樣的歌唱學習才會是有效率的。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