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字對於歌唱的影響

 TobiAG 拷貝  多人在學習唱歌的路上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嘴巴張大一點,咬字才會清楚,才會字正腔圓。」 但嘗試這樣來演唱或是朗誦,我只覺得我的嘴巴張得越大且嘴形越來越誇張,但聲音卻沒有變得比較清楚甚至下巴有點費力。


的確,歌唱課中調整學生的咬字方式似乎是必經的過程,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及生長背景,靠著「模仿」我們的家人,我們漸漸學會講話,也培養了一套發出聲音的方式。但開始唱歌後,隨著旋律音高這些因素的介入,我們開始發現了我們講話或是發聲方法的「優缺點」。有人唱著唱著在音高上就先碰了壁,有人則是覺得自己聲音好尖,有人覺得好氣音,有的好悶唱不亮...等。這也是為何有人可能覺得試著丹田用力對唱歌很有幫助,其他人則不。因為方法是人創造的,因此能形成說話這件事的方式也千奇百種。這也是我們可能會需要調整你說話方式的原因,我們要讓不需要介入的肌肉休息,讓你歌唱的咬字中除了變得清楚,「聲音的品質」更要變得清晰。也因為如此,當你唱歌變得動聽,說話也會變得更好聽。至於講清楚真的需要張大嘴嗎?請參考「正確的單音」影片。

002564a5eb9a12916efc30  



而在唱片圈,在歌唱咬字上做文章的演唱其實從未止息過。從歌神張學友「一千個傷心的理由」到伍佰唱著「啊~~愛人無見妳的面,親像風在透,親像針在偎」、周杰倫特別是剛出道時的作品、魏如萱、蕭亞軒、林宥嘉、白安、王大文甚至是前陣子金曲獎炒得火熱的 Hebe...等。其實不同的文化、風格和表演方式造就了各式各樣具代表的咬字方式。先不論主觀你喜不喜歡他們的表現方式,就客觀標準而言,你會發現不同的咬字法會讓聲音使用產生不一樣的難度。這裡的難度是指,音高變換、音量調整、音色變換、續航力。在特別的咬字動作中,你可能會因為喉頭及聲門的配置不同,讓上述提到的音高、音量、音色部分受到侷限或聲音消耗變快,我想這些都是在讓觀眾耳朵無論是驚豔或是驚厭後,必須從操作的經驗中去拿捏並調整的。


像最近發行EP [細數] 的no name余荃斌,在三首歌曲中,分別出現了之前未出現過的咬字方式。

<<流行歌>>
「遺忘是可以自私的權利,怕那幾個字,又讓時間靜止」、「如果還沒忘了, 就讓我繼續唱著,如果你聽到了,希望還能溫暖著。」
白安的咬字方式頗神似。

<<餘光>>
「掙扎著,回憶無處解脫」、「我應該用什麼去忘了,忘了誰在等候」
兩次的「忘了」聽起來截然不同。不知道大家在聽過後,對於這樣的安排能不能接受,更好奇這樣的安排除了增加記憶點之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或是原因。


而假如你有咬字臉頰過於緊繃的問題,簡單的動作,可以減緩咀嚼肌肉的緊繃。可以先把手指放在臉頰兩側,也就是嘴巴的左右兩邊,這時候把牙齒咬緊,你會摸到臉頰分別有兩塊凸起來的肌肉。手繼續按著凸起的位置,我們先在牙齒放鬆後,以畫圈(順/逆時針)的方式來舒緩他的緊繃。假如這時候你覺得痠痛,就代表你的咬字太過用力,且使用到了不需要使用的肌肉來介入你的演唱。同樣的,我們可以在練習演唱的時候試著維持手放著並講一個「nay(結尾有i)」,檢查他是否有凸起的狀況並且講成「neh(結尾沒i)」,假如有的話可以以畫圈(順/逆時針)的方式來舒緩它的緊繃。記住,只有在臉部肌肉緊繃的時候,手摸著的兩塊肌肉才會突起來,所以這是技術練習時必須先避免的壞習慣。

 

肉毒桿菌國字臉botox  
  

所以說是臉部肌肉用力才讓我咬字變得不清楚的嗎?答案是肯定的。輕鬆且照顧到聲音健康的咬字習慣是建立在下沉的嘆氣氣流上 ;字的清晰程度是建立在空氣接觸聲帶邊緣的震動上。所以說你嚼口香糖的臉部肌肉,在演唱時基本上都是放空且輕鬆的。所以大家不妨在自己練習發聲的過程中,檢查一下,避免在自己的演唱中設下了障礙物。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