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lock2  

TobiAG  光一班又有畢業選手發行作品了。在選秀節目時期帶著「情歌王子」的形象,潘裕文在十月份發行了「聽克拉克說(Listen to Clock) 」個人專輯。閱讀著唱片公司的介紹文案,這張專輯主要是藉由「時間」的概念來傳遞一個人從出生、回顧、失落直到死亡的人生旅程中,會經歷到的過程及其中生命意義。對於想要有個新的開始的潘裕文來說我認為是相當不錯的題材,但其實聽完了專輯之後不免有些小失望,十一首歌之中聲音處理的手法近趨一致,無論就商業面或是藝術層面來說都平平少有亮眼之處。

其實歌曲的選擇中不難看出潘裕文似乎想脫離之前「情歌王子」的樣貌,這樣的野心和企圖是值得鼓勵的,但我們卻難從聲音的音色選擇及使用上得到說服力。從第一首歌「看見那道光」開始,就很明顯地聽出在演唱的時候會有個音色上很「拘束」的慣性,可能跟歌唱觀及技術習慣有相當大的關係。每當編曲想要營造出該有的氣氛的段落時,潘裕文在Vocal上能呈現的力量很難配合演出,有點像是固定跳某種風格舞的人被拱著趕快上舞台表演一個不熟悉的舞風,不免在動作上有點說不來的尷尬,就音樂上,在整個揮灑及呈現上其實是有限的。很多人在演唱的學習的道路上很喜歡在一開始就選定自己應該「屬於」哪種音樂風格,但事實上無論是觀念或是技術層面很容易因為如此畫地自限,少看到了很多樂趣,也少了收穫。再者大部份演唱者成長中的音樂觀伴隨著時間,絕對是會比之前的視野還要更寬廣,屆時絕對能更成熟、更明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音樂風格。所以當我們在演唱歌曲的時候,一定要試著多聽、多唱多接觸不同的音樂風格及類型,這些都會是我們培養音樂觀的養分。


1350658878-3665627935

會面臨到演唱時音色限制的狀況主要與演唱技術有關。綜觀十一首歌曲中潘裕文的音色處理習慣停留在氣音、高喉結的Mix(很多人會叫他比較實的假音甚至是假音),及拉扯的狀態。當然我們的音色中絕對不會只有這三種樣貌,這些大方向中還有好多變化的可能性。但專輯中好像只能聽到這三種之外,我們會發現出現的時機點都是因為「音高」的因素,也就是潘裕文不得不犧牲喉部的穩定性,來發出那樣的頻率,這是單純從技術觀點看這件事。但從情緒面就是剛剛上面一段所提到的問題,當你的技術面無法滿足你在合理情緒表達上的需求時,屏除掉已經不健康的聲帶狀況之外,絕對是自我的操控部分需要調整。

 
很多人都覺得唱歌的學習就是全部砍掉重練,但事實並非如此。聲音能有選擇絕對是擁有一定自由度才能做到的事,但是一個專業歌手絕對不能因此就打住,在細節的部分我們可以聽出潘裕文需要在「聲門密合與音色的樣貌之間的關係」多增加一些認知,使用上可以從很小細節的聲門密合不同有很大的音色差異。我們能發出聲音絕對跟聲門(兩片聲帶)緊密相關,沒有了密合就不會有聲音,聲音上的問題及疾病也都出自此,歌唱學習的問題十之八九都出自此,只調整呼吸方式沒調整到聲帶使用(發出聲音) 的練習就效率上絕對是令人搖頭的。連很多音準不準自稱是「音癡」的人也是因為喉部缺乏了密合的概念所導致,配合上腦部的音準控制,發出對的音準絕對是能夠訓練出來並做到的。( 關於相關的影片請參考 [ 音高控制入門 ] )  而簡單的密合概念在你試著「哭」出聲音就可以做到,聲帶需要這樣一定的壓力讓風通過並吹動發出腦中想著的頻率,這樣的壓力在我們說話發出聲音之前突然停下就可以感受到,而需要多少壓力或密合的力氣則也是可以透過練習做出不同的音色效果,而非高音=用力=大聲如此簡單,所以假如很多身旁的人發出音高可以如此的輕鬆,絕對是在這方面的細節拿捏得比較好,歌唱中像這樣的細節絕對是不能忽視的。

 

464208_423513630998969_324459852_o  

另外要提的就是關於演唱的細節,除了剛提到的音色,包括音量及裝飾音不同造就的音樂線條都是相當重要的部分。潘裕文只比較在第一個部分做些文章(而且還是能力有限制的狀態下),但其他兩者就很難看到有較多不一樣的設計,剩下口氣,及每句每個字都唱滿唱規矩的處理,其實在情緒表達上面多少會停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中,延續整張專輯直到最後,聲音的一貫處理其實在演唱的歌曲及歌曲之間沒有太大差別,顯得可惜。與上一張專輯相隔三年,明顯的潘裕文在演唱上並沒有太突出的進步。這張專輯中,企圖突破自我的潘裕文也因為如此,讓人不敢確定他的演唱工具是否也同時已經準備好。希望下次聽到新作品的時候能夠聽到更細心、更不一樣的潘裕文,不僅止於企圖上,聲音上也是。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