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n  

 

TobiAG  年又四個月,我們又聽到了嚴爵第三張的作品「單細胞」。
從上一張專輯到這張專輯中Vocal的呈現,發現嚴爵的聲音使用開始換了個方向,不知下這個決定的原因為何,但對於嚴爵的歌唱生涯或是廣大聽眾來說絕對是利多於弊。

第一個很明顯的不同是...
關於降Key這件事,很多人在演唱過程中都有一種關於定Key的迷思。但其實定Key是門很大的學問,從聽覺上的感受差異和技術層面的控制難易(如音色)都會是考慮的原因。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唱多高或多低來決定歌曲的調性。之前我們也提過合唱團的分部也是因為人的音色在何種音域上表現能最佳來選擇,所以Bass也可以唱高、Tenor也能夠唱低才對,否則都統稱叫做技術上的偏食。而在嚴爵這張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發現Key都平均地降低了,而以嚴爵的歌唱技術能力在負荷上會沒上一張來的重之外,對於聆聽度的干擾大大的降低,進而對於一首接著一首的歌曲的流暢度,在呈現上是有很大的幫助的。所以對於Vocal們在演唱或翻唱作品時,是否一定要追隨原唱的調性安排,是需要多重思考的。但就嚴爵這次的做法,絕對是個聰明的決定。

M_178582-101303  

這個聲音調整的過渡期對於聽眾來說,就是發現嚴爵的聲音變柔變輕了。
我們可以從幾首歌像是「打噴嚏」、「單細胞」、「照樣」其中發現,輕度連結的聲音使用概念貫穿了許多地方,與上一張專輯裡頭那種力氣很憋的高音除了聽覺上差異甚大,在聲音使用的想法上完全是不同的出發點。我們曾經提過,連結其實是在一開始學習聲音使用上很重要、也很關鍵的部分,因為他決定了各式各樣延伸出來的音色在操作難易與否、聲音自由度的足夠與否,這都間接地決定聽眾對於音樂訊息傳遞的接收度。只是一般人在練習時,常因為沒注意到自己在中間的音域已經使用了一個不是那麼有效率的發聲方法,進而無論往高或往低發展時都會受到限制,包括音高,音色以及彈性。
一個好的聲音連結模式絕對能在大音量及小音量的同時,做到剛所提到的變化。而要培養自己的發聲習慣建立在較健康及有效率的操作方法上,一般我們都會建議從較小的音量、較輕的力氣開始嘗試,因為如此最能清楚自己的一舉一動。畢竟將音量放大是自己小音量時的延伸,所以假如發現自己在大音量時發現聲音控制有問題,不妨試著將聲音降到很低,檢查自己忽略的地方。

專輯中嚴爵將自己演唱時候的力量放輕,不僅給他的喉結機會試著不要往上拉扯,還能讓演唱差異較大的音程時在處理上變的容易且舒服許多。在這樣的調整時間點來說,很多人會因為自己練習時的聲音狀態是輕輕的、虛虛的就先不認同自己的音色,而忽略了自己還在習慣這樣新的動作模式上,反而錯失了調整到對方向的機會。另外很多人會認為高音的學習就是聲音裡頭要加上頭聲,進而會產生像是「哪裡要加頭聲」、「要加多少頭聲?」這樣的疑問。但實際的做法就是拿掉會增加空氣吹動聲帶多餘的阻力,配合上穩定順暢的空氣流量,讓混合聲(Mix)的模式很自然地被喚起。所以在這張專輯中嚴爵的聲音操控從Light mix 開始,告訴我們他對聲音好像又了解更多了。


M_178580-101301  

當然在技術調整的部分嚴爵似乎還有好大的進步空間。而對於它本身的特殊咬字方式對於聲音產生的影響也值得在製作下一張專輯可以再被討論的。而我們會發現嚴爵從第一張專輯到這張專輯,不變的是在編曲創意上發現嚴爵持續的實驗精神。但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曲子及編曲在不斷更新及混搭之後,嚴爵的歌曲詮釋方面我覺得是還比較停在原地的。我覺得這也是為何嚴爵的音樂一開始很容易因為好奇駐足聆聽,但卻又很快從當中脫離的原因。這或許也是再多創意層面編曲手法或是獨特樂器音色映襯之下無法不被注意到的。而身為一個歌手,會唱是技術上必須學習並克服的,我們在這張專輯中看到了嚴爵在這方面的調整及進步,而能唱則是需要時間歷練還有成熟的音樂觀堆砌而成,這也是嚴爵在補強技術同時間也得不停學習追逐的。

 


*推薦聆聽 :
<
照樣>
<
吾在場證明>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