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ake.jpg  

 

leobigsign  為一個Vocal Coach最幸運的事就是每天可以跟形形色色的人一起研究聲音,從別人以及自己的身上洞悉聲音使用的奧祕。學唱歌的人有很多種,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各種人種都有。有些人因為經紀公司的安排;有些人因為製作單位的安排;有些人為了讓自己演出更好;有些人因為社交因素;有些人因為想紅;有些人因為工作需求;有些人只是單純愛唱歌。而所謂的會不會唱歌,其實就是會不會正確的發聲方式,喉部肌群越是能夠放鬆,聲音使用的自由度就越大,因而能掌控的歌曲也就越多,也就越”會”唱歌。

對我而言,每一個人在一生中至少都需要一個Vocal Coach,以客觀的角度找出自己在聲音使用上的盲點,找出唱的更好的可能性,即便是線上的歌手、專業的Vocal Coach也不例外。而在學習的過程中一但遇到瓶頸,每個人最愛問的問題就是,老師:「我是不是沒有天份?是不是沒有天份的人才要來學唱歌?為什麼有些人不用學就唱的很好,而我卻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和金錢?」。

老實說,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後,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的確是比較有”天份“,但我指的”天份”是他們懂得如何有效的學習,並不是想像中沒有理由、天身神力般來的莫名其妙。絕對沒有人是天生就很會唱歌,生命中所有的大小事都必須經過學習而獲得、懂得,只是有些人取得的時間很短,學習的過程很快,所以我們才會稱他們為”天才“。所以在我的字典裡根本沒有所謂渾然天成的”天才“,所有的一切都是其來有自。到目前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中,我觀察到的幾個成為”天才“的重要因素,以下歸納成五個大方向,提供正在學習的大家作為參考以及學習時的借鏡。

No.1 母語的影響


一般對於母語的解釋意指第一語言:一個人出生以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母語一般是自幼即開始接觸、並持續運用到青少年或之後;並且,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當部分是透過母語傳授的。

根據語言學家的統計,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語言一共有6909種語言。每一種語言都是以呼吸器官發聲為基礎來傳遞訊息的符號系統。雖然同一語系中的語言會有相似的喉部肌群運動慣性,但嚴格說起來每一種語言習慣性使用的喉部肌群都不盡相同。而母語的差異會連帶影響我們長期以來對於喉部肌群使用的習慣,這也就是母語會直接影響歌唱能力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會對於某些特定種族的唱歌能力有著既定印象,例如:非洲人天生會唱歌,台灣原住民天生嗓子好,韓國人天生聲音高亢渾厚,義大利人聲音飽滿圓潤,日本人聲音尖扁刺耳,泰國人聲音尖銳滑稽…等等。這些既定印象說穿了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並不能代表事實的全貌(我就遇過不會唱歌的黑人,原住名,韓國人),但其實這些”刻板印象”都間接說明了母語跟歌唱能力間直接的關係。

由於每種語言所慣性使用到的喉部肌群不同,因此造就不同民族間歌唱能力的高低之分,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不同母語使用者間歌唱能力的高低之分“。相較許多語言,義大利文是眾多語言當中母音居多,喉部肌群在使用上最為放鬆的語言之一。正因如此,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著名的歌唱家都出生於義大利,而且他們的母語都是義大利文,例如: Luciano Pavarotti、Andrea Bocelli、Salvatore Licitra、Tito Gobbi、Ezio Pinza…等等。同時在我自己的學生當中,我也發現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會明顯的比以華語為母語的學生較為容易做到喉部肌群的放鬆。華語的發聲方式較容易造成喉部僵硬,舌根不放鬆,咀嚼肌過於用力。同樣是台灣人的兩個學生來比較,一個出生在美國母語是英文;一個出生在台灣母語是國語,就會有明顯的差別。一個學生由於母語是英文,於是喉部肌群較為放鬆,因此音域較寬;一個學生由於母語是國語,於是喉部肌群較為僵硬,因此音域較窄。

No. 2 家庭教育

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而成長環境也都有所不同。在我訪問過許多較為有”天份”的學生後,我發現許多家庭教育較為開放的學生,會比家庭教育較為嚴謹的學生較容易在歌唱能力上有出色的表現。 原因來自於許多父母會在小孩子幼兒時期禁止孩子發出聲音,要求小朋友“安靜” 、 “不要吵” 、 “小聲點”。這些“指令“會限制孩子從小對自己的發聲器官進行探索以及瞭解,進而造成他們對於自己的喉部肌群不夠敏銳,甚至是害怕使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尤其在許多音準不好的學生身上更是印證了這個論述。

當我深入瞭解他們的家庭教育以及成長背景後,他們普遍都告訴我他們從小父母親並不鼓勵他們唱歌,甚至是用言語發表意見。由於”發出聲音”並不受到鼓勵,他們都普遍沒有”唱兒歌”的經驗,有些甚至會被禁止在洗澡時唱歌。雖然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是這樣的家庭教育以及成長背景確實扼殺了許多喜愛唱歌的人提早開始使用自己聲音的機會,導至他們需要花比別人多好幾年的時間來認識自己的聲音。

No. 3 性格

在歌唱的學習上我發現性格明顯較為活潑、外向、有自信、有耐心、愛幻想、有好奇心的學生會明顯的比其他的同學進步較快。其原因不難理解,由於擁有上述性格特質,他們從小就比其他人好動、勇於嘗試新的事物、勇於犯錯,也因此就多了許多機會從錯誤中找到更好的方式。同時他們的耐心造成他們對身體的感受力比別人細膩,於是對於肌肉的控制力也較為敏銳。

由於愛幻想、有豐富的好奇心,他們喜愛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並身體力行的去進行探索。雖然到今天還沒有人可以解答到底是什麼造就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有人主張是因為家庭教育;有人主張是DNA使然;有人主張是因為一個人的長相;甚至有人主張是因為出生的時間?! 但是我們可以作的是在學習以及練習時,時時提醒自己要用這幾種態度來練習,以加快進步的速度。

No. 4 聽覺敏銳度

音樂本身就是一門聽覺上的藝術,而歌唱亦是如此。歌唱說穿了就是把人的身體當作是一種樂器來演奏,於是敏銳的聽力是學習這門藝術很重要的能力。而聽力的敏銳與否,其實就是藉由一次又一次的仔細觀察來加速分析的速度。我發現很多所謂有”天份”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花大部份的時間仔細聆聽我所作的示範,而不是一直做。而那些所謂比較沒有”天份”的學生總是會在我還在講解以及示範的同時就用自己的聲音蓋掉我的講解以及示範,因此失去得到完整資訊的機會,簡單來說就是缺乏”耐心”。他們認為一直練習就會有所改變,殊不知其實需要在練習之前先把要練習什麼搞懂才是學到與否的關鍵。

No.5 模仿能力

人除了聽覺以外還有觸覺,視覺,味覺,以及味覺,這五個項目統稱五感。擅於模仿的人通常會比其他人有更為靈敏的五感。當我在做示範的同時有“天份”的同學會觀察到我的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是如何運動,我的心裡狀態是處於什麼情境。於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他們可以快速的模擬我剛剛所作的每一個小細節。

而那些所謂比較沒有“天份”的學生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蒐集到所有的訊息,有時候我甚至發現他們只願意去蒐集他們“想蒐集”到的訊息,而自動忽略重要的細節。他們往往只能分辨大聲?小聲?音高?音低?而不會再進一步去注意到”如何吸氣?吐氣?”、”眼神?”、”下巴的肌肉?”、”嘴型?”、”肩膀的動態?”,往往都是在我提醒之後他們才會驚覺並發現這些關鍵的小細節。試問:如果要模仿的行為都沒能搞懂,那又如何做到所想模仿出的行為?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