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_before_leap  

TobiAG 拷貝  「練習」是我們在學習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常常聽到很多下定決心要把歌唱好的同學說到:「怎麼一個禮拜花了五天練習,一次都唱了至少三小時,但有時候進步和練習的量卻不是成正比的。」這時我反而會希望他先縮短練習的時間,停下腳步,去思考一下自己做了什麼? 前後的差異是什麼?或是在這樣的練習中得到什麼不同的收穫?這樣的練習才值得繼續下去。


練習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在你做了幾百萬次的什麼運動,而是在於你有沒有在做之前先「停-聽-看」很多人覺得只要抱持著熱情卯足勁兒把時間耗下去,壞的就會變好,錯的就會變對,就有機會越唱越高。而我的回答是:「嗯...對,也不大對。」很多人在學習上最大的錯誤其實不是在他發出了聲音之後,而是在發出聲音之前。

 

 

pic1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那種「怎麼唱音都唱不對的人」,沒錯就是我們俗稱的音癡。但要解決音癡這樣的問題,當中兩個需要去著重解決的部分其中一個就是「聆聽」,你必須能夠知道你要發出什麼音高,有點像是按電鈴前你要先知道你要按的是幾號幾樓。當你不知道幾號幾樓,一直試著亂按,可能按了五次可以矇對,但假如你「腦中」清楚地知道是誰,那麼你的音準就不會一直出現問題了。所以假如你沒有在基礎音樂學習中,先「停-聽-看」花上一點時間去訓練自己腦中對於音高的分析能力,那麼你永遠沒辦法把音癡的標籤從身上拔掉囉。

 

pic2  
另一種就是最常見的「怎麼唱就是唱不上去的人」。大家應該都能體會:「你唱得很痛苦我們聽的也會很痛苦」這句話的意思吧。前陣子新聞唱歌唱到鬧出人命的新聞,在我腦中閃過的就是這個畫面。每個人對於發出聲音的理解可能不盡相同,但就我的理解中,唱不上去的人,可能把唱歌跟重訓的道理混為一談了。更有可能的狀態就是,把發出高音想成跟爬樓梯一樣,音愈高就認為發出的位置越高,這時候喉頭也就會漸漸升高把氣管遮蔽住,導致越來越難發出聲音。發出高音當然不是用拼出來的,而是在一個對的發聲邏輯中,慢慢建立起來的協調。所以要拿運動來說,反而跟瑜伽的道理比較類似。這個協調其實就存在我們日常的說話中,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以平常的音量講一句話,和生氣的口吻講同一句話,聲音在運作的狀態不完全相同,但卻是等比放大的(我們常提到的空氣和閉合)。這個時候你卻不會覺得不舒服對吧?假如你覺得不舒服,那你用聲音的方式恐怕離協調這件事情有點遠。一個好的協調是不應該讓你感到有任何不適的。

所以這時候你要做的,當然不是猛練,期待音高會被撐到某一個「高度」。而是重新整理一下你的發聲觀念,有邏輯地讓音高協調地被發出來。前提是你的目標,是健康有效率的發聲模式,否則除了聽覺上壓力很大之外,音準、續航力的問題也會慢慢浮現出來囉!

所以要是下次練習結果怎麼樣都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停下來先。從最基本的開始看起,你將會發現一些忽略掉的盲點。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