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sing

TobiAG 拷貝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許多唱歌動聽的人,他們在說話時的聲音其實也想當悅耳,甚至會讓人想多聽他們說話。在工作上,一個好聽的聲音可以讓電話那頭沒照到面的聆聽者,增加聆聽的欲望,或者願意延長整個對話的時間。一個專業的配音員,可以讓一句再簡單不過的台詞,變得生動且吸引人。根據一項數據顯示,我們在傳達訊息時,「語言溝通」和「非語言的溝通」同時都會存在,而我們視覺的外在與我們聽覺上的聲調、聲音表情佔了整個傳遞的八九成之多,語言文字只佔了不到一成。同樣是在傳遞訊息,唱歌其實也是這麼一回事,當我們的歌詞和旋律是固定的時候,傳達聲音的方式就佔了整件事情的大宗,換句話說,我們說話的習慣也會影響我們的歌唱發聲習慣。


語言

一個人發出聲音的方式,從他開始被教育說話就逐漸形成了。當我們開始咿咿呀呀到學會講一二三四五,其實都在幫我們的發聲方式做定位,說小時候周遭的人們基本上就是我們的發聲啟蒙老師一點都不為過。而世界上存在這麼多的語言,每個不同的語言都有獨特的個性。比如說習慣強調子音的日語,伴隨著喉頭的升高,在聲音使用上,常常會有使聲門更加緊閉的情況發生。歐洲語言的使用在舌頭特別是舌尖的靈活程度很夠,其中德語很要求母音的確實及清晰度,所以產生出的聲音較厚實。即使是同一個語系,不同地區的語言使用習慣也會大不相同,就像是中文,說起來的樣貌可以因為地域性,有著很大的差異。而就我們成長地方的語言習慣,其實也培養了我們固定一套「自然發聲」的邏輯,這個邏輯已經為我們的說話或是唱歌,發展出一套習慣了。

個性

這個未經過修正的「自然發聲法」,對於歌唱來說其實已經決定每個人的起跑點。不同的語言慣性,對於高音產生出來的音色,以及發出的難易度等等,都已經先產生了差異。不過,聲音的使用方式是活的,同一個語言同樣一句話,透過不同的人來操作,可以有著不同的效果。而這也與我們的個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舉例來說,很多女生常常在小時候,或者求學過程中,被灌輸必須要有氣質,所以說話要溫柔,音量不可以過大。久而久之,不經意地在空氣通過聲帶時,長期將聲門張開,造成習慣用氣音的方式講話。假如你對歌唱的知識有稍作了解的話,一個清晰聲音的形成,需要一個完美比例的氣流輸出及聲門閉合做搭配,越是離開這個比例,則發聲的難度便會增加。所以氣音的方式對高音來說,是費力且常久下來不健康的。
・參考影片:解決氣音


環境

另一個例子則是在工作的場合,很多人必須要密集的使用聲音。像是老師、業務或者軍人等。假如當下的環境是吵雜的,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想提高聲調提高音量來說話,而造成喉部外部肌肉容易充血,喉部也容易處於主動的狀態。這樣的發聲方式除了在講話上容易疲憊外,帶到歌唱中,隨著喉部肌肉的主動,會讓高音變得很難唱,也容易在音域與音域之間出現換聲區,在音色上被限制住。所以除了一開始提到的語言本身,不同的人與個性及後天需求,對於聲音使用的效率以及歌唱的呈現上也會受到影響。
・推薦影片:正確的單音



咬字習慣

另外會影響到歌唱的莫過於矯枉過正的咬字,主要包含了過於用力咬字以及閉合程度的不完整兩種。在說話產生聲音的過程中,很多人會因為想要傳遞得更清楚,而花上很多力氣過度用力咬字。這樣的行為不但費更多力,也會造成咀嚼肌也就是牙齒咬緊時,臉頰兩側凸起的區域,在歌唱時過於緊繃。而我們的聲門閉合,在這樣子外部肌肉過於用力的情況之下,無法如同一般聲門輕觸時好好工作(平時嘴巴閉著不吸氣也不吐氣時的樣貌),造成音高產生的負擔增加。另一個閉合程度的不完整指的是,我們的聲門在空氣進行虹吸原理來發聲之前,還是必須有聲門靠攏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我們可以在說話前一刻,突然停下來時感受到。發聲說話或唱歌,其實都是空氣和聲門,一個吐一個擋的協調運動。假如今天負責擋的人突然罷工或者懶惰了,你會發現說話時字的清晰度變得很差,另一方面翹翹板般的發聲機制也會因此失衡,造成音域受到限制,或者音色不夠集中等問題。
・推薦影片:子音過度放大


 


所以你會發現,
我們的聲音會隨著個性、使用方式、後天環境,有著各式各樣的表現方式及習慣,這些習慣,有些會利於演唱有些則會不利於演唱。所以這也是為何我們必須透過矯正,及更新使用方法,來提昇我們在說話及歌唱的效率。回過頭來你也會發現,當你的歌唱習慣變好了,再把同樣的習慣帶回到說話,聲音的本質會變得更好之外,也會變得輕鬆許多。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