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SingingFromSpeaking  

 

府鑫郵票 顏色偏黃版 正確版實很多學生或是朋友所問的問題開頭都會是:「為什麼我唱歌的聲音會是…,這要怎麼改…」。可是當他們這麼問的時候卻沒有同時的注意到自己說話的聲音裡,其實早已經透露了一些他們所問的問題的答案。

要知道說話和唱歌都是發出聲音,然而因為唱歌時所用到的音準比較廣,我們身體處理的速度也需要快上許多,所以當我們自己知道使用了錯誤的方式發聲時,往往都來不及了。相對的說話的步調慢上許多,音準也不需要這麼多,所以與其從歌唱這個出發點來改善發聲,倒不如由說話開始。況且說話的發聲方式對於我們來說比較日常,越貼近生活化的東西自己也越容易吸收理解,所以與其緊抓著自己「為什麼我唱歌總是…」這個點不放,不如從自己說話的聲音和感覺開始觀察和改善。

 

當然要挑自己說話的毛病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畢竟唱歌不一定每天唱,但說話卻是每天都會進行的事情,所以我們平常說話的強烈習慣其實很難自己去察覺和修正,但也因此我們更應該”故意”去注意這些微妙習慣。只不過在跟別人說話的時候有意識地去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所以可以先拿自己喜歡的書開始唸起,至於不愛讀書的沒關係,拿起新聞報紙的娛樂版每天唸上一小段也是不錯的選擇。

 

00  我手寫我口:用「朗讀」讓講稿變口語!  

 

我們在練習唸書本或是文章的時候切記要把速度放慢,不要像中二生被從座位上叫起來,想要趕快把文章唸完一樣,以十個字或是到一個逗點為一組,以唸清楚為原則,但是記得把字唸清楚並不代表要用力咬字,因為就台灣人學習注音的習慣來說,會有慣性的把所有的字往口腔硬顎上推的感覺,這樣一來所有的字音聽起來都扁扁的,相對的內地人較少有這習慣,這也是為什麼總感覺內地的人比較會唱就是這個原因,排除比較特殊的方言外,他們不會刻意堆在硬顎上,所以說話的字音比較圓,那麼演唱時相對的音色聽起來會比較圓潤。那為了避免出現用力往硬顎塞的情況,不妨在唸文章時,我們故意在注音的子音〈大部分為注音的上層,像是"你"《ㄋㄧˇ》這個字的ㄋ就是子音〉裡加入有做出動作卻沒有聲音的ㄜ這個元素,把"ㄅ,ㄆ,ㄇ"唸成"ㄅㄜ,ㄆㄜ,ㄇㄜ"這樣,就會有感地減少往硬顎塞的感覺,這樣一來聲音就會寬敞許多。那麼至於為什麼要唸慢一點,那是因為當你一唸快,不免就會加上激動的情緒,那麼情緒一激動,發聲操作就會像吵架時一樣搶快,整個聲音的製造就會緊繃。

 

p2  

 

再說,說話步調放慢除了喉嚨在發聲時會比較冷靜這個好處之外,也伴隨著另外兩個好處,那就是空氣的進行會穩定下來,並且吐氣的重心多半會偏向下沉。許多人可能會想,這些東西對於發出聲音這件事情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其實它們的影響是很直接的。比如說,我們常常用到的「"恩"…我想想。」和「"噎"…我不知道耶」。回想看看,通常在"恩…"、"噎…"後面的聲音都比較具有顆粒感甚至有時候會有點呈現金屬音的感覺。那是因為前面那兩個沒有意義的聲音就是在空氣輸出與吐氣重心這兩樣東西協調運作下的產物。

多半的人都沒有發現當自己正在思考並且同時發出聲音的時候,大多都具備著冷靜〈指喉嚨方面〉、語調慢,同時氣流慢但穩定,吐氣重心向下的條件,所以只要自己再回去觀察,就不難發現,雖然這些思考時所發出的聲音後的字句都會比較小聲,但是咬字和音色卻會是清楚、明亮並且立體飽滿的呈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教學系統的練習裡都會有"Humming"這個區塊,因為撇開比較難感覺的聲門閉合、舌根放鬆什麼的…Humming相對的不會這麼難體會,因為它是我們常常使用,只是很少意識到它的聲音。所以不妨有意識的去操作這些聲音,像是在與"恩…"或是"噎…"這種思考狀聲音相同的發聲感覺下,刻意讓這些聲音後面的字變大聲或是增加多一點語調〈音準〉,你會發現這些感覺和聲音其實很貼近唱歌了,習慣它,不只可以讓歌唱比較輕鬆,也可以直接的提升口說溝通的聲音清楚程度。

 

20141205_035651_170  

 

其實在聽一些廣播或是廣告配音的時候就會知道,那些知性的說話嗓音與本嗓優劣無關〈除非喉嚨內部先天性的跟大多數人不一樣〉,這是發聲習慣的問題。而且怎麼聽都不難發現,這些知性的聲音裡面,大多都有節奏偏慢、下沉感重、由Humming出發的特性…當然這些人唱歌好不好聽,就取決於他們有沒有想過要把這樣的操作帶入更多的音準以及旋律裡面,但是在音色的好壞上,應該都會有不錯的呈現才對。

所以對於歌唱有狂熱的人,與其埋首於一大堆自己都不是很明瞭的練習裡頭,倒不如先觀察自己說話的習慣,從最基本的東西裡面找尋更多自己了解,也常使用卻不太注意到的聲音以及感覺,去延展它,說不定就解開了某個你一直無法理解的練習訣竅。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