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ilyunderstand  

府鑫郵票 顏色偏黃版 正確版 多人會認為一首歌的好聽程度跟表演者在舞台上所展現的東西多寡是對等的。當然這種因應大補帖的法則也不是什麼邪門歪道的概念,只是我們可曾想過,一首歌裡面,短短的5分鐘,聽眾是否可以接收到這麼多的訊息量。

曾幾何時我也是這種想法的歌唱者,所以以前我唱歌,在一首歌裡面會希望自己可以展現全部的能力。在短暫的五分鐘裡,我不會浪費絲毫空隙,一定要唱得包山包海應有盡有。對於當時的狀況,自己並沒有太多的自覺與感想。
直至一次偶然,我的友人偷錄下了我的聲音,並且給我聽之後,我才了解在這樣的想法下唱歌,歌聲聽起來實在不太對勁。聽著那段錄音,我發現轉換成聽眾角色的我,並不了解自己在幹嘛─就是做出一堆聲音,然後搭在那些歌詞上,總感覺有種肉不貼骨,刀不配鞘的感覺,很凌亂。再來就是急於表現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整段錄音很像在大呼小叫,說穿了,對於當時自己的歌聲的總結是,既吵又不知所謂。

2003-11-26--Too_Many_Toys  

 

曾經有人說過,當我們要表現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變得刻意,要傳達出去的感受就會被複雜化。那麼一旦感受被複雜化,接收的那一方就會不知道傳達者到底想要說什麼,那麼這些刻意的表現對接收者來說其實就會是多餘的雜訊,雜訊一多就容易聽不懂,接著他們就會無所適從。但是當我們想要好好的表達一件事情,那麼事件就會單純化,訊息反而容易傳達。簡單來說,我們日常跟親戚朋友說話也不會用舞台劇的方式來刻意表現我們要說的話吧?這樣對方反而會看不懂你在幹嘛。久了就會嫌你吵,不想跟你說話。相反的,要是用不複雜的文字和日常的語調來傳達訊息,別人就很容易理解我們所說的。這個邏輯在歌唱裡面也非常明顯。

Noisy-Neighbours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以下這種經驗,比如說你看到一段演唱,你熟悉這個演唱者的歌聲,而在這段表演裡面你看到這位表演者不同以往的一面或是聲音,但不知道為什麼,你就是會覺得雖然很有新意,不過其實並沒有這麼好聽。這就是因為該位演唱者並沒有這麼想要傳達一個想法給聽眾,而是想要展現某項新的能力給大家看。而這時候就有一部分的人會覺得其實以前的聲音比較好,因為那個新的聲音對他們來說是多出來的雜訊,而出現這樣的東西就顯得糟蹋了美好的聲音或是旋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有許多歌手的成長模式是跟以上的方法完全相反過來的。
像大家所熟悉的傻大姐曾沛慈就是一個讓我覺得難能可貴的歌手。

我們都知道她的演唱方式跟她的個性一樣憨厚耿直,而直來直往沒有太多修飾的歌聲也一直是聽眾喜歡她的原因。所以再回頭看看曾沛慈以前比賽的片段時,就可以聽得出來因為她的刻意表現而讓演唱變得有一點點粗糙。

 

當然越是演唱,就越對同一首歌的意思有更多的了解。在她多次的內化之後,這首歌從原本有點模仿原唱味道的感覺,慢慢的拉到自己的個性上,然後用她自己的理解方式訴說給我們聽:

 

兩者相比很明顯的,後者少了很多急於展現某種能力的感覺,但卻讓我們聽的人更容易接收到由她所演唱的聲音資訊,這樣一來所有的表達就可以更清楚更明確,而聽眾就會覺得這樣的演唱分外動聽。

 

其實我們只要仔細地聆聽就會發現那些讓我們覺得歌聲動聽的歌手,都是用這種演唱邏輯在精進自己的。他們多半都會在一首歌裡面簡單卻好好地傳達一種意思或是感受,讓表達變得很直接,一方面聽的人容易懂,另一方面聲音的使用也將變得去蕪存菁。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