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的都很痛苦 cover  

 

府鑫郵票 顏色偏黃版 正確版實話,我在公開場合表演、演唱的經驗並不豐富,但是這樣的經歷我還是有的。有被朋友半哄半拱去參加過校園所舉辦的歌唱比賽,或是為了獎金去參加廣播電台的歌唱比賽,也為了看看自己到底多渺小而去參加電視上的選秀節目,但是從沒有踏進過專業錄音室,所以從來不了解在錄音室裡要錄一首完整且適合該詞曲氛圍的歌有多麼的困難─就跟所有我第一次參加各種形式比賽的經驗一樣,它總是這麼地引人入勝卻無比漫長。

 shock  

怎麼在錄音室一切就變了?

錄音室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它的環境我不熟悉,它的設備我不熟識。尤其我是一個慢熱的人,突然要我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演唱,你可能會在我的演唱情緒裡聽到很多尷尬的感覺。所幸,在錄音室要錄好一首歌,基本來說只要兩個人,錄音師和歌者即可,所以我根本不用擔心台下的眼光。雖然如此,我要顧慮的東西卻不比上台比賽還要少。

如果是校園歌唱比賽,只要音準不出錯,演唱的歌曲評審又熟,成績就不會太差;如果是廣播電台比賽,大部分只要把歌唱得簡單、清楚然後做一些公式化的抖音以及轉音,那麼離決賽也不會太遙遠;如果是選秀節目,就要配合live band樂手老師的動態,隨著live band的起伏去取捨歌曲的樣貌以及拿捏自己能力所及的整體呈現。

但錄音跟我所知道的演唱又是不一樣的世界。

當我粗略地唱完第一個take時,我發現我的聲音跟歌曲的伴奏一點都不合,根本是兩回事。我活生生像個不會唱歌的素人。明明是一首大家都會在卡拉OK點唱的口水歌,從我嘴中唱出居然可以這麼不動聽,太詭異了。

對我來說,走進錄音間,戴上耳機面對麥克風總比面對台下一大堆人好。在沒有人群壓力的情況下,一鼓作氣把對於一首歌的第一直覺唱出來,我以為就會是最好的呈現,自認不會太難。但是錄音所要求的成品就是要呈現出完整和諧,它不能像是唱現場那樣單靠一股感覺直直地唱出來,而是需要精雕細琢的。

 

 good-writer  

錄音其實是在創作

像是剛進歌曲,我們所做出來第一個字的音色就會給聽眾很深刻的第一印象。這種印象在歌曲結束前都會先入為主地纏繞在聽眾的腦海裡,只要合乎溝通常理的偏離這個印象,就可以帶給聽眾驚奇的感覺,反之則是讓聽眾不知所措。那麼進了第一段主歌要讓別人知道你大概會唱出什麼樣的故事,並且設計背景故事的前因後果,讓人始終有繼續聽下去的慾望與動機,再考量剛剛表現的整體音色會不會讓副歌前的過門變得突兀。之後進到第一段副歌,就要開始考慮副歌是在述說什麼樣的故事,當音色呈現出不同的樣子,聽眾會有哪些不同的感覺,在合乎口語邏輯並且依附在主歌的情緒主軸上,搭配出與故事不突兀的浮動,聽眾才會了解他們在聽的是處於同一個因果的故事。這樣的呈現在錄音裡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主副歌,完成了第一段。

接著到了第二段,要琢磨歌曲的情緒呈現是”比較級”的感覺,還是”反向差距”的感覺。如果是比較級,簡單來說就是程度問題,選擇性的把一開始第一印象的音色時不時的放到符合情緒邏輯的位置上,然後用氣流放大它,去強調這段的程度比上一段的強烈;如果是要呈現反向差距的感覺,一樣比照第一印象所給的音色,然後依故事需求,也就是歌詞以及旋律的動向,做出近乎相反的動作,這時候聽眾就會聽到不一樣的感覺,但卻不會模糊你想唱的故事。而錄音讓我學到最多的是,現在的流行樂往往在第二段都會用比較多的弦樂以及電吉他讓旋律聽起來比較不死板,所以這時候其實要先仔細地聽過伴奏,再隨著弦樂、鼓聲、電吉他唱出與第一段不一樣的律動感,這樣聲音才會與伴奏融合,不然就真的跟我人生的第一次錄音一樣,人歌分離,實在悲劇。

 

choose-a-business  

什麼樣的環境唱什麼樣的歌

很多人唱卡拉OK久了或是比賽多了,都會習慣爆發性的開頭,或是高潮式的收尾。這樣偏向要求刺激卻不甚講究故事性的演唱方式,其實在錄音室裡面是不適用的,因為一首歌會變得沒什麼內容,先別說不耐聽,沒有好好鋪張起承轉合的話,連讓別人聽完的動機都沒有,何來耐聽。所以回過頭來,要先講求伴奏也就是音樂的本質,再回到溝通層面,也就是歌曲本身想要傳達給人什麼訊息以及故事,這樣錄出來的成品就會接近表達,無論是錄音還是聆聽錄音成品,其實就像與歌曲作品聊天那般生動有趣。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