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自由

 

TobiAG 拷貝習歌唱的我們,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解除我們聲音使用上的枷鎖,讓我們盡情揮霍。確實是如此,能夠盡情的歡唱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但奇怪的是為何一走進教室,我們卻開始做一些「gee gee gee」「nay nay nay」「wee wee wee」的練習,我們之前沒做這些,不也能夠唱歌?的確,我們在憑著自然歌唱法的模式唱歌的時候,依然唱著我們的歌,只是音域維持在我們認知的真聲裡頭,可能不時參入坊間認知上的假音,但無論如何,總是在一個不穩定的世界裡打滾。


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就是我們發聲時處在了一個喉部肌肉積極主動的狀態,造就了不穩定的聲區。這也是為何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與其在一開始就在動作上加上重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到,如何「拿掉」東西。更明白的說,我們不一開始在發聲上從大音量、很大面積的聲帶振動面積開始活動。反而是從輕質量,小接觸面的頭聲作為開始建立一切的起點。但這對於一般人尤其是男生來說,是一個與認知上抵觸的事。該怎麼說呢?

Start_With_Why


因為頭聲的建立,屬於一個空氣順暢、喉部被動、且小接觸面的聲音製造結果。他的音色並不如風吹動大面積的混和聲或是偏擠壓的真聲一樣在聽覺上密實,所以頭一次聽到的人或許會稱它為假音(與「真」相對找了一個形容詞)亦或是否定掉它虛弱的特質。因為我們社會的本質上會讓我們認為「虛」或「弱」就是負面、失去男性特質的表現。造就很多人其實原本的聲音使用其實偏向有效率,但因為這些概念造就使用上偏離了這個航道,其實是相當可惜的。

這就是為何「頭聲」開始成為歌唱學習熱門關鍵字,但我們不需過度神話它,他其實就是喉頭放鬆時,風吹動通過聲門邊緣,產生出來的一個結果。假如你能透過這樣的方式,走過一個接著一個的音高,此時的演唱在音域的限制上已經先被解開了一部分,很多人從一個八度轉變成兩個八度甚至是未來的五個八度的音域,就是在此刻被訓練發展出來的,此時的演唱雖然較細緻、秀氣可是聽覺上卻是維持一個質量在的。這只是歌唱世界中其中一顆需要被穩固的小螺絲釘。

想當然爾在身體開始學會了基礎的接觸概念後,不外乎需要開始在這個骨架上作重訓。其中包括了在大面積接觸的閉合以及龐大音量時,增加喉部所要能夠負荷的風量。這當中包含了兩個練習重點,一個是針對閉合極端程度的咽聲訓練,也就是喉頭較高時空氣通過閉合所產生出來的聲響。尤其利用口咽後部空間較小的方式,將閉合拍打的聲響強化到極致的方式。或許極端模式的聲音並不會用於說話溝通,但其實都悄悄的在肌肉記憶中植入晶片,方便爾後啓動時增加成功機率及發聲效率。而另一個則是腔體調整的訓練,我想這也是為何古典聲樂的訓練要素一直存在於完善的歌唱訓練裡,同樣的,流行歌唱裡不需要總是拿出愛國歌曲的腔調,但你卻總是在某些經典歌曲中,短短的某些片刻被他震懾住。沒錯,這些離開原本最放鬆的頭聲發聲模式,讓你開啓了「音色上」的可能。

road

歷經這兩個階段,就像從被規束的模式中有計劃性的移動並離開,準備為與歌曲作互動,提供充足的元素。此時很多東西早已不是對與錯的問題,你開始得思考,考慮如何料理歌曲,從只唱給自己開心的,到分享給很多雙耳朵的,剩下的只有適不適切,能不能說服自己和觀眾。此時回頭看過去堆砌的一切,假如沒有了第一階段穩當的鋪設,第二階段也會容易搖搖慾墜,紕漏百出。而在不斷來來回回的「拿掉東西」到「角度調整」及「重量負載」的鏡頭裡,才有辦法完整的看見讓你歌聲自由的光輝道路。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