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有天份的歌唱學習者1  
 

TobiAG 習歌唱的人很多,但在學習的過程之中總是會遇到盲點和難關,「懷疑自己到底對於歌唱有沒有天份?」常常會被拿來當作練習時忽視困難的心理想法。上個禮拜我們剛好推出了「巨星的蛻變-張惠妹」文章,除了徹底解析了阿妹歷年來的作品之外,不外乎也是想提醒許多歌唱學習路上的朋友,其實天后的歌唱技術也是經過不斷地調整,累積至今。連這樣天賦異稟的歌手,都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積,造就她今天的演唱實力, 更何況是仍在探索自己聲音的我們。接觸過許許多多學習歌唱的人當中,其中必定會有部分的人,在學習上是比較快速的,也有部分的人在學習上是需要更多時間理解的。雖然這不是決定演唱好壞的全部,但不可否定的,天賦確實會影響到學習的速度。然而,我們究竟該如何在學習上做調整,或是用什麼心態才能讓自己的學習時間縮短,達到更有效率的學習狀態呢?

 

調整的第一步是:「探險的心態」。挑戰力可以徹底影響一個人在學習中的成效及速度。尤其面對聲音這樣摸不著的東西,調整中的操作模式往往可能在自己「認知中」的世界之外。假如你總是抱持著你固守的認知來做任何調整,那可能會需要更多額外的時間來達到設定的目標。又或者這樣的操作模式會因為肌肉力氣的減少而出現不安全感,假如沒有探險或是挑戰的精神,勢必會容易失敗或是回頭依賴於舊的習慣上。
再來是「有邏輯的學習方式」,其實聲音不完全是個抽象的東西,我們有肌肉,有共鳴空間,有空氣的流動來產生聲音。這也是我們在學習技術上需要注意的三個元素,配合著不同的操作與調整,其實可以慢慢地了解到,操作與聲音反映出的特性,而這全都是建立於物理上、醫學上的事實。對於聲音,醫學上的研究和發現都持續地被提出,所以在學習方面更可以專注地在我們的器官操作上做調整,因為他是穩定且感受得到的東西。而系統化地歸納並整理所學習的操作,絕對能夠讓你使整張地圖的樣貌變得越來越清晰,而並非「憑感覺」來使用你的聲音。

 

Talent_latent

 

抽象式的學習是不該完全排斥的。很多帶有想像力的圖像或是情緒引導,其實對於達到並培養一個陌生的行為方式其實是有幫助的。縱使我們知道,有人形容唱高音時應該像「噴泉般」,聲音總是要如「球類運動般的線條」投射到遠方,類似這樣的說法層出不窮,但並非每個人的修行都能夠體會的到。但不得不說想像、構圖的引導會讓某部分的人帶出相對應的行為,雖然不是最穩定的,但還是能夠增加引導的成功機率。所以試著讓自己在學習中,多一些想像或是情境上的嘗試,即使這不是你平常會使用的學習方式,但他可能會帶來很不一樣的正面效果。而無論是邏輯性、物理性或是幸運地憑藉著像力和情境做出對的引導,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用「身體的感受」,來把它們記住。而這部分的培養是需要從幾十次幾千次的反覆操作中,去體驗和認識的部分。而當你「感受的能力」越強,越容易在一段時間內,有機會將學習的操作貼標籤並存檔,重複地作出並培養成習慣,使學習效率倍增。

在幫操作方式貼標籤存檔的當下,「聽覺的輔助」其實會是連結感受力、操作方式外很重要的一環。這邊的聽覺指的是要瞭解到內部聽覺和外部聽覺上的不同,一般來說,我們聽到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屬於內部聽覺,而外人聽到我們的聲音是屬於外部聽覺。也就是說其實我們聽到自己的聲音,和外人聽到的是不一樣的。聲音的訓練最大的功課就是了解了內部聽覺和外部聽覺上的差異後,開始認同並重複地整理,將內部聽覺當下的行為,作為外部聽覺需要達成的目標。簡單來說,高音的演唱並沒有要唱得很高 ; 有力量的聲音使用也並非一定要使用野蠻的施力來產生。有了這樣聽覺上的認知,才會讓學習避免掉許許多多沒有效率的操作。而要確立內部聽覺上的音色及行為,就得靠不斷調整的操作方法來達成。某些人在學習時是憑藉著鋼鐵般練習的意志,來增加達成的機率。這並非行不通,但很多比較能夠讓聲音穩定發展的學習者,除了思考和判斷,更重要的是「不斷地比較」。從一次和一次中的差異將操作調整到更精準,因為聲音的操作靠的是「巧」大於「量」,進而從細微的不同,來造就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0023ae98988b11ae998419  

除了細心,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藝術學習是條漫長的道路,有人可能花了一輩子的心血只為了舞台上那一個角色,那一篇樂章。其實歌唱的學習就是如此,唯有接受當下的狀態並專注在當下,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整中,發現更細微的部分,不斷地發現新的目標。或許沈悶固定的練習依舊讓人覺得無趣,但那也是最實實在在穩固你在歌曲中的一顆小螺絲釘。

arrow
arrow

    VBSyst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